一文回顾去年315被曝光的十大企业及问题,2022年3·15晚会十大曝光企业及问题盘点
2023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再次来到,3月15日,在这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各级消协组织以及各行业协会将联合发布“3·15”晚会和消费维权信息,今年的主题为“公平守正,规范消费”,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揭露和整治行动,提高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并对那些违反市场规则、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进行严厉制裁。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消费市场中出现了不少让消费者深感困扰的问题和现象,为了更好地总结并警示未来,我们将对过去一年中被曝光的主要企业和问题进行一次全面回顾。
一、虚构宣传与虚假广告
1、虚构销售
- 某电商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商家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产品性能或功能的现象,一些所谓的“智能家电”宣称可以实现家庭自动化控制,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却经常出现故障。
2、虚假宣传
- 另外一类常见的问题是虚假广告,某些商家会利用名人代言,或是通过夸张的语言来误导消费者,声称自己的产品具有神奇的效果,但实际上这些效果并不符合事实。
3、价格欺诈
- 还有部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不透明的价格策略,如隐藏费用、虚高标价等行为,让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准确了解商品的真实价值。
二、侵犯知识产权与假冒伪劣产品
1、侵犯知识产权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盗版软件和音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正版软件时,却发现其背后存在着大量的盗版资源,甚至有些公司还故意混淆视听,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2、假冒伪劣产品
- 在市场上,假冒名牌商品屡见不鲜,一些商家通过伪造品牌标志、模仿设计元素等方式制造假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正规品牌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3、不合格产品
- 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偷工减料,导致产品质量低下,不符合相关标准,这些问题产品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个人信息泄露与网络诈骗
1、个人信息泄露
- 在线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中的用户信息容易被滥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而实施各种网络诈骗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冒充客服、发送钓鱼链接骗取钱财等。
2、网络诈骗
- 网络诈骗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媒体或电话推销所谓“免费试用”、“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诱骗受害者汇款到他们的账户中,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3、网络安全风险
- 不仅如此,网络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升级,黑客攻击、恶意软件感染等问题频发,威胁到用户的隐私安全和个人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食品安全问题
1、食品造假
- 食品行业一直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监管不力和企业自律性不足,一些不法商贩会使用过期原料或者添加有害物质来降低成本,最终流入市场的食品往往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农药残留
- 农药残留问题同样不容小觑,一些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未按要求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添加剂超标
- 包括色素、防腐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饮食中不可或缺,但如果添加量超出规定范围,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一些企业还可能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成分,如工业化学品、重金属等,直接危害公众健康。
五、售后服务与退换货难处理
1、售后服务迟缓
- 很多消费者反映,当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或服务纠纷时,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无论是退货退款还是维修保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和障碍,让消费者感到十分无奈。
2、售后态度恶劣
-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商家在面对顾客投诉时,态度冷漠敷衍,甚至出现言语侮辱、推诿责任等情况,这无疑加剧了矛盾,进一步损害了企业的公信力。
3、无理拒绝申请
- 许多消费者在提出合理诉求后,却遭遇到了无情的拒绝,一些商家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不予理会消费者的正当请求,这种行为无疑是漠视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表现。
六、电商平台上的问题
1、霸王条款
- 电商平台作为线上交易的重要场所,却常常充斥着各种不公平的合同条款,一些卖家通过设置苛刻的退换货条件,迫使消费者接受不合理的要求,以此牟取暴利。
2、物流配送延误
- 物流配送是网购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快递公司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未能及时响应,导致包裹延迟交付,增加了消费者的焦虑情绪。
3、虚假宣传
- 虚假宣传仍然是电商平台的一大顽疾,一些商家通过夸大商品功能、隐瞒真实情况等方式诱导消费者点击广告,一旦成交便迅速拉黑,彻底失去联系,使消费者遭受损失。
七、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挑战
1、电信诈骗
- 对于老年人来说,网络诈骗更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诈骗者通常会选择年龄较大的目标,以“中奖”、“亲人出事”等借口诱骗老人上当受骗。
2、缺乏辨别能力
- 年轻人则往往能够轻松识破这些骗局,而老年人因为视力、听力等方面的限制,更容易被迷惑,因此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指导。
3、金融知识匮乏
- 针对老年人的理财教育也很有必要,很多老年人对于如何正确投资、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八、跨境电商领域的漏洞
1、汇率波动
- 在跨境电商领域,汇率波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商品时,往往会遇到货币兑换不顺、汇率不稳定的情况,给实际支付带来不便。
2、售后服务复杂
- 跨境电商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售后服务流程复杂且耗时较长,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些商家在处理跨境售后时显得不够专业,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3、税务问题
- 将货物出口至其他国家并进行转售的行为本身已经触犯了税法,加上不同国家之间税率差异大,使得跨境电商的税务管理更加复杂,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负担。
九、校园贷款的黑色产业链
1、隐形贷款陷阱
- 校园贷因其隐蔽性强、门槛低的特点,成为许多学生负债累累的原因之一,一些不法机构打着“零利息”、“无抵押”的幌子吸引学生借款,但实际上往往伴随着高额的利息和违约金。
2、催收骚扰
- 债务追收成为校园贷问题的一部分,一旦学生未能按时还款,就会遭到短信轰炸、电话轰炸甚至是上门讨债,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3、财务状况恶化
- 学生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困境,长期拖欠校园贷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甚至会导致失业和生活困难,对未来的经济稳定造成极大冲击。
十、虚拟现实游戏中的数字身份盗窃
1、虚拟身份被盗用
- 随着虚拟现实(VR)游戏的兴起,玩家的虚拟身份开始受到重视,在游戏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窃取玩家的虚拟身份,用于参与非法活动或实施其他犯罪行为。
2、个人信息泄露
- 游戏开发商如果未能妥善保护玩家的个人信息,就有可能泄露给第三方,导致玩家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利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沉迷成瘾问题
- VR游戏往往能带给玩家强烈的沉浸感,长时间沉浸在其中可能导致游戏成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甚至引发身心健康问题。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见证了众多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重大进展和突破,从虚构宣传与虚假广告、侵犯知识产权与假冒伪劣产品,再到个人信息泄露与网络诈骗,这些案例无不在提醒我们,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我们也看到了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金融服务等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它们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信更多的创新和改进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费者应保持警惕,善于识别各种营销手段和陷阱,积极寻求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政府、电商平台、消费者组织等各方也应该继续加强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公平、诚信、健康的消费环境。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和谐的消费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守正,规范消费”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