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一季度中国外贸再创新高,进出口总额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外贸出口稳步增长,进口保持稳定,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0.7%,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达到历史新高。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开放市场,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显示出强大的经济韧性和活力,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进出口快速增长,稳中加固态势明显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7%,出口5.66万亿元,增长13.4%;进口4.23万亿元,增长7.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的外贸出口依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具体来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表现尤为亮眼,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增长16.2%,纺织服装、鞋类、箱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显示出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
一季度我国对主要市场的进出口表现较为均衡,与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实现正增长,对欧盟、东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15.4%、11.7%和12.5%,而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则达到了惊人的27.6%,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与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关系更加稳固,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明显。
在进口方面,一季度我国进口总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7.2%,从结构看,矿产资源、高新技术产品、医疗设备等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医药材及药品、化肥、机电产品等战略性物资进口大幅增加,反映出国内消费升级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
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快速回升,并创下历史新高,表明我国外贸发展韧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条件下,我国能够实现进出口规模的逆势增长,充分展示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竞争优势。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贸易方式更加多元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不断涌现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近五成,带动整体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服务贸易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新兴领域如数字服务、文化娱乐等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2%,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市上扬,增长13.7%,这不仅提升了我国的服务贸易比重,还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保税港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增长超过两位数,成为推动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这些区域依托政策优惠和便利措施,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投资设厂,有效增强了我国对外贸发展的承载力和辐射力。
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多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壮大,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外贸形式,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完善,相信我国外贸发展将再上新台阶,为全球贸易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调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9万亿元大关,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彰显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贸易规模和地位日益凸显,一季度,我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和互利共赢的格局,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一带一路”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额约150亿美元,有力促进了各国间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一季度,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运输通道进一步畅通,为中外贸易往来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物流保障。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分享减贫经验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水平,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的背后,离不开我国在全球化大潮中的深度参与和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多贡献。